新华社西宁8月28日电(记者李琳海)传承弘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座谈会28日在青海西宁举行。当日,与会专家围绕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弘扬和传承等进行交流研讨。
1964年10月16日,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。在这一伟大事业中,大批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,孕育形成了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”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
与会专家表示,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,老一辈科学家投身惊天动地事、甘做隐姓埋名人,深刻诠释了什么是“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有祖国”。
83岁的刘书鹤曾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——国营221厂旧址技术研究部环境试验室主任。1964年,他响应国家号召,来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金银滩草原。和很多科学家一样,在这片神秘禁区,他奉献了人生最好的时光。
“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,我们进行原子弹爆炸前的气候和动态环境试验。在高原的28年,我们以身许国,艰苦奋斗,就是为了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。”刘书鹤动情地说。
当日主场活动现场,青海省政府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、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《青海221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战略合作协议》和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战略框架协议》。(完)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丁学良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