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印发《青海省民营经济发展指标监测工作方案(试行)》,旨在精准掌握民营经济发展状况,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成效,为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。这一创新体系犹如为民营经济安装了一套“精准导航系统”,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对民营企业全面贡献的深刻认知与制度性保障。
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不仅在创造就业、技术创新、税收贡献中挑起“大梁”,更在推动产业升级、活跃市场循环、保障民生供给中发挥着“毛细血管”的关键作用。对于青海而言,民营企业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也发挥着独特作用,许多民族特色产业和乡村致富项目都由民营企业带动发展,既让民族文化“活”起来,也让农牧民腰包“鼓”起来。
民营经济作用突出,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融资难、创新难、发展成本高、抗风险能力弱等“成长烦恼”,尤其对青海这样的西部省份而言,挑战更为具体且尖锐,面对自然灾害、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冲击时,缺乏多元化应对手段,易出现资金链断裂、生产停滞等问题。
这套监测体系的建立,正是基于对民营经济多重价值的充分认识。其核心创新在于实现了从“宏观感知”到“微观洞察”的跃升。体系涵盖生产经营、融资环境等多维度指标,像高精度 CT扫描仪,能实时捕捉民营经济动态与困境,指标异常时及时预警,助力政府提前施策。它还起“政策校准器”作用,政府可依数据评估政策实效、调整方向,发现制度障碍并推进改革,为民营企业创造稳定、透明、可预期的发展环境。更重要的是,这套体系的建立,其意义远超技术层面,标志着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,政府角色从“管理者”向“服务者”转变,彰显了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施政思路。当政府能够通过数据实时感知企业脉搏,当政策制定建立在精准量化基础上,将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。
当然,任何政策的生命力都在于落实落细,单有“阳春白雪”的制度设计,缺乏“下里巴人”的贴心服务,再好的体系也难以发挥实效。因此,必须将“服务型政府”的理念贯穿始终,把民营企业的“急难愁盼”当作工作的“重中之重”。一方面,打通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建立“政策直达快享”机制,让企业“懂政策、会申报、能受益”。另一方面,聚焦企业痛点提供“靶向服务”,针对融资难、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案施策。此外,还要建立常态化的企业反馈机制,通过企业服务热线、季度座谈会、线上意见箱等渠道,及时收集企业诉求,对反映的问题实行“清单式管理、销号制落实”。只有让服务更接地气、更暖人心,才能让监测体系的“数据优势”真正转化为民营企业的“发展优势”。
通过建立监测体系,用数据说话,用指标引路,为民企发展营造更好环境,这种做法值得借鉴。只有真正认识并重视民营经济的全方位价值,通过制度创新为其发展保驾护航,既解决“当下难”,也谋划“长远兴”,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(沈鑫杰)